top of page

Item List

TAIWAN HI新園海洋航運園區

搭船前往小琉球新選擇!
TAIWAN Hi 新園海洋航運園區 正式開幕

小琉球去年登島人次將近300萬人次,更是逐年增加,為了紓緩東琉線交通壅塞問題,縣府大力爭取鹽埔漁港建設,從2020年起規劃新園海洋航運園區,結合候船、停車、公車轉乘、觀景及休憩等多元服務!

「鹽琉線船運服務中心」的純白建築,融合船艦及海洋元素,預計將紓解東港漁港1/3往返小琉球的人潮,觀景平台一邊能遠眺大武山、另一邊能俯瞰漁港,打造南台灣觀山海、賞落日新地標!

TAIWAN Hi有四個意涵:「Hi」、「High」、「海」和「Highway」,台灣是海洋國家,鼓勵大家親近海洋,縣府從建設做起,給大家更舒適、更便捷的交通環境!

Read More
自行開車: 長治交流道→左轉水源路→台24縣→振興路→光華路→中正路→中正東路→成功路→三地門大橋→中正路一段→中正路二段→三地門文化館

三地門文化館

位於三地門鄉中山公園裡的三地門文化館,是三地門鄉公所打造,文化館所在位置,是日據時期流傳下來的神社。目前委託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經營,可說是三地門藝術工藝展售的窗口,館內規劃有「文物展示區」、「視廳室」、「交誼廳」和「觀景台」,還有座有著巨大老鷹雕塑的部落廚房,集聚了當地的藝術創作和產業,充分展現排灣文化特色。除了豐富的展覽以外,左側廣場可見巨型架高的陶壺和原風圖騰,右側的草坪地則是觀景台,帶有原風的建築掩映在綠樹間,登上觀景台二樓,可遠眺山林和溪流風光。

Read More

三地門藝術村

三地村是屏東縣三地門鄉的政經中心,街景是整齊的棋盤格局,沿坡地而蓋的建築物,從遠處看過去,呈現緩升的階梯式排列,形成特殊的部落風貌。三地村以工藝創作聞名,各種工藝品的藝術水準極高,不僅可以帶動當地的觀光發展,同時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 走訪三地門藝術村不難發現,展示陶藝、石雕、木雕、琉璃珠、原風服飾的工藝館和博物館到處林立,每一處工藝館所呈現的藝術風味不盡相同,但都充分展現排灣族和魯凱族的創作能量,賦予每一件工藝品別有特色的藝術生命,走在瀰漫豐厚藝術氣息的三地門,就彷彿置身一座充滿濃濃原民風情的藝術寶庫。 早年的排灣族和魯凱族人是以琉璃珠作為傳家之寶或嫁娶聘禮,具有掌握權力與貴族地位的象徵,而不同的琉璃珠還蘊藏著高貴、守護、勇氣、摯愛、豐收、思念等意義,也因此顏色炫麗迷人的琉璃珠是很受歡迎的工藝品,常設計為手鍊、項鍊、手機吊飾等飾品,簡簡單單的造型就相當漂亮,而這裡也有琉璃珠DIY課程,讓遊客親身體驗燒製琉璃珠的樂趣。 許多排灣族及魯凱族的藝術家們,多以個人工作室的型態從事藝術創作,譬如知名雕刻大師撒古流,精通雕刻、繪畫與陶藝,創作題材多來自於日常生活或神話故事,雕工細膩是其特色;而以陶藝創作知名的峨格大師,則擅長將原住民圖騰運用在陶藝作品裡。或許,在不受拘束的空間下,這些藝術家才得以揮灑出迭有特色的藝術作品,有機會拜訪藝術家工作室,也一定會被他們專注的創作精神所感動。 走訪藝術村之餘,還可以順道參觀口社村,該村環境原始幽靜,溪谷景致尤其絕美迷人,岩壁、巨石、溪流構成流連忘返的主因;行走於舊沿山公路時,可遠眺一座造型優美的吊橋,在公路不遠處,則有一座建於日據時代的取水廊道,是非常珍貴的歷史遺蹟。位於三地村的棋盤巷弄裡,有著全村村民的集體創作,用現代工藝創造的生活之道,融合傳統思維,在步道上呈現出三地門的工藝,長達453公尺,步道上共有1212塊美麗的陶板是由部落裡的老人和小孩共同繪製鋪成。

Read More
自行開車:走國道3號前往竹田鄉,於415-竹田系統出口 (台88線 出口) 下交流道→走潮洲路/潮洲路(潮州)/屏85鄉道→太平路600巷→迴轉,目的地在右邊

不一樣鱷魚生態農場

探索位於屏東潮州的不一樣鱷魚生態休閒農場,這裡結合了農村體驗與生態旅遊,
是擁有很多「不一樣」元素的親子農場,為您和您的家人提供一個與眾不同的旅遊體驗,二代經營轉型後以「大人輕鬆、小孩放風」的理念,經營親子共遊,並常常舉辦各種親子、音樂,爬樹、昆蟲、食農等活動,除了有多品種的鱷魚和親近人的小動物、包括雞、鵝、象龜,還有在地種植的黃金果,園區還有專業的導覽人員,定時親切導覽互動,介紹鱷魚的故事,讓小孩開心,大人放心。

園內許多三四十年以上的大樹環繞與青青大草地,也有通風的大棚架,適合舉辦各種親子休閒活動,戶外教學,在青青草地上開心安心得玩耍,享受特色潮州在地奶茶,農場蔬菜拿鐵,黃金果酵素,三兩好友,小孩跑跳,大人放鬆愜意度過一個身心充電的愉快假期,

農場交通地點方便,開車或搭火車,容易就能到達,讓人有一轉眼就從都市到達大自然的感覺,很適合納入屏東旅遊行程的半日遊景點,體驗不一樣的親子共遊,讓農場成為愉快假期的一部分。

更多即時資訊:
FB:https://www.facebook.com/crocodile.farm/
IG:https://www.instagram.com/croc_farm/
官網:http://www.crocodile-farm.com.tw/

Read More
大眾運輸: 高雄 → 火車→客運(國光.屏東.高雄.中南)→屏東→屏東客運→東寧站→三山國王廟 自行開車: 屏東九如交流道→台3線→光明街→仁愛街→三山國王廟

九如三山國王廟

位在九如鄉九明村的三山國王廟創建於1651年(明永曆5年),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少見翻新或擴建,仍保持著傳統建築格局的客家古廟宇,目前已被核定為三級文化古蹟。 「三山」原來是指中國廣東的三座名山――獨山、明山與巾山,群住在此的居民因為敬仰山神,進而產生「三山國王」的地方信仰。根據鄉野文獻記載,最早的三山神傳說出現於隋朝,這三位山神自稱是兄弟,因為受領天意,所以分別鎮守獨山、明山與巾山;更有此一說,宋朝於開疆闢土之時得到三位山神的協助,因而順利打下江山,所以被受封為三國王。雖然這些傳奇故事已經難以考證,不過卻深深凝聚當地客家居民的宗教信念,讓信仰遍地生根。 以外觀來看,九如三山國王廟的屋脊採燕尾造型的三川脊,遠望很有流線感;建築格局為三殿二廂房,以交趾陶、木造樑柱、石造牆柱為裝飾主體,其中的花、鳥、神、獸等彩繪及雕工頗見巧思;殿與殿之間以廂廊相接,並有前廟埕與中廟埕;廟內懸掛的「慧光南海」、「威震海東」匾額、神龕、香爐、籤筒等都是相當珍貴的歷史文物。 「三山國王廟王爺奶奶回娘家」是年度的文化祭盛事,主要是由麟洛鄉的信徒前往九如三山國王廟迎接王爺奶奶回娘家作為開場,經過數日,再換九如鄉的三山國王廟信眾恭請王爺奶奶回駕,整場活動的最高潮是請當年度的新生男丁持香提燈隨王爺奶奶金鑾遶境,祈求地方順利平安,是一項融合溫馨畫面的宗教儀式。

Read More
公車路線:1656公車路線之「九如國小」站
自行開車:九如交流道→往南走九如路三段/內山公路/台3線朝三民路/屏16鄉道前進→迴轉目的地在右邊

九如全人照顧園區

建築1樓為日照中心,提供失能長輩生活照顧,2樓為樂活健身中心,邀請專業教練及物理治療師安排多元運動課程,更包括雲端化的運動機台及專業烘焙教室,結合運動與營養。
3樓是親子共伴基地,有不用曬太陽的室內沙坑、溜滑梯、球池、彈跳床,還能開滑步車兜兜風,更有藏書超過3千本的繪本屋,孩子進來能動能靜。

Read More
自行開車:屏東九如交流道→台3線→台1線→水底寮→台1線 →台26線→恆春→縣道200線→出火→滿州→九棚大沙漠 大眾運輸: 高雄 →墾丁快線 →客運(國光.屏東.高雄.中南)→恆春→ 墾丁列車(往旭海)→九棚

九棚大沙漠

九棚大沙漠,又名港仔沙漠景觀區,地屬屏東縣滿州鄉港仔村,形成於九棚溪出海口,面積廣達200多公頃。沙漠成形的主要原因在於九棚溪及沿海的泥沙成片堆積在岸邊後,受到東北季風向內陸吹拂的影響,使生長在岸邊的林樹群被泥沙層層覆蓋,漸漸形成沙丘,再因為地形與風向的緣故,又變化成沙丘斷層、沙壁、沙浪、沙河、沙紋等特殊地理景觀。 站在山腳下往山頂處看過去,感覺上,距離好像不太遠、坡度好像不太陡,但想要以雙腳征服這座沙丘其實很不容易。看似緊實的沙面,每踏出一步,整隻腳先下滑幾公分,然後就陷落在沙窩裡,想要一股作氣往上衝,這片軟綿綿的細沙就是會讓雙腳施展無力,最後只好在沙丘上「慢步」,一點一點的往山頂推近。 爬上山頂之後,視野登時開闊,對照腳底下黃茫茫的沙漠風情,遠方的溪海山巒彷彿柔情許多,多了綠意,也多了蓬勃生氣;回頭看著來時腳印,怎麼還覺得步履沉重,原來鞋裡多了細沙訪客,把鞋脫了,倒一倒、清一清,順帶赤腳感受沙的熱度,那好像是一種熱情的溫度。 有人形容登山的難度是「上山辛苦,下山輕鬆」,但征服沙漠山則是「上山吃力,下山費力」,原本想安安穩穩踩在沙堆上,但可能一不小心就跌坐在細細軟軟的沙堆裡,那就索性滑下山吧!讓背貼著沙,請身旁好友助推一把,體驗一場難得的滑沙樂趣。

Read More
自行開車: 竹田交流道→88快速道路→右轉潮洲路→台1縣→新潮州大橋→屏鵝公路→左轉通潮路→潮義路→新光路→新隆路→中正路→古義路→來義東西部落聯絡道路→丹林瀑布群

二峰圳文化廊道

【二峰圳文化廊道】The Undeground Dike, Erfeng Canal
★2008年登錄為文化景觀

二峰圳,臺灣偉大的水利工程。它是一個水利建設的寶庫,一個兼具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於1923年日據時代,臺灣糖業株式會社為開墾蔗田,需充足灌溉用水,水利技師鳥居信平至來義鄉位於小丹林村的「喜樂發發吾」部落附近,發現來社溪及上游的瓦魯斯溪,水量豐沛,卻因季節性水量差異大,而形成「有水不能用」的窘境。故經由調查發現因地質透水性佳,水流滲入地表形成伏流,此區域地下儲水豐富,並決定採「地下水庫」的做法,動員當時本鄉的原住民族人,高達14萬人次,辛苦的建造此工程,從勘查到完工歷時了7年時間完成。

屏東縣文化處在2008年初公告,二峰圳從一號井到台糖萬隆機場分水工,這段總長3252公尺的圳路,為水利設施的文化景觀。流經村落的明渠,提岸兩旁種植山芋等作物,清澈見底的溪水,循著喜樂發發吾森林公園的古道,俯瞰南大武山下的二峰圳,彷彿聽見族人工作時輕唱的古謠聲,遙想這些努力親手建造嘉惠後代的地下水庫的族人們工作模樣,更能了解水資源的重要性。

運作至今近百年的二峰圳,除了對臺灣水利的貢獻之外,過去吸引著從舊部落翻山越嶺的族人,舉家於此附近土地重新建立新部落,也是過去協助此項工程建造的男女族人相會的地方,代表著柔水依戀的牽絆,有著細水長流的情感。

整個二峰圳集水廊道,因著清澈的溪水,水質優良,歸功上游的原住民部落族人對於土地環境的保護,二峰圳才能擁有豐沛的水源及清澈水質,灌溉滋潤下游整片土地,也形成一處文化廊道,成為了來義鄉最佳的環境教育場域。


⊙「側向溢流堰」戲水區,不分平、假日皆有開放,開放時間為 08:00-17:00。
※暑假期間,開放時間調整為 08:00-18:00
如遇天候不佳,視情況將緊急關閉,暫不開放民眾進入。
另戲水區仍具有危險性,12歲以下孩童進入,務必由成年人陪同。

▓交通動線
國道3號接88快速道路下竹田交流道,右轉接台1續行約10分鐘,左轉接185甲縣,續行20分鐘接屏110鄉道經過古樓社區活動中心,往來義鄉小丹林社區,續行約10分鐘達來義大橋入口處左轉抵「二峰圳」主要圳體。


▓注意事項
本區域公告列為文化景觀,依文化資產保護法相關規定進行保護。
(一) 本區域仍是民生及灌溉用水,請勿在渠道內戲水,避免汙染水源。
(二) 二峰圳渠水流經部落,進入部落觀看渠道,請在安全圍欄範圍內觀賞,切勿進入圳道,以免發生危險。


※如有相關景區,請洽來義鄉公所08-7850251

相關二峰圳導覽事宜,請洽喜樂發發吾社區發展協會解說隊

粉絲專頁:走讀二峰圳 ari ma siljevavav

Read More
自行開車: 屏東麟洛交流道→台1線→屏187→屏111鄉道 →永全路→西勝路→五溝村劉氏宗祠

五溝村劉氏宗祠

清朝年間,許多客家移民陸續前來屏東萬巒一帶定居、開墾,隨著移民人口越來越多,墾荒範圍也更形擴大,五溝村因此形成;五溝村為一座客家村落,庄內仍保存許多百年以上歷史的景物,譬如劉氏宗祠、進士第、吳家夥房、半月池、觀海山房、忠勇祠、鍾家古厝、映泉禪寺、南柵伯公等,連結成五溝聚落的文物景觀區,當中以劉氏宗祠最著名。 劉氏宗祠是南部保存最完整的客家合院建築,宗祠內隨處可見勉勵子孫做人處事及勤讀好學的箴句,像是「處事謙恭禮克盡,居家孝弟順當全」、「忍是積德門,善為傳家寶」、「一等人忠臣孝子,二件事讀書耕田」等,皆刻劃出劉氏宗族重視學識與修養的程度,也種下家大業大的根基。 劉氏祖先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八輪車戶的客家人,經查證為漢高祖劉邦的直系後裔,西元1780年(清乾隆45年)開始,劉氏子孫陸續涉水來到五溝水拓荒開墾,並於西元1864年(清同治3年)創建劉氏宗祠。劉氏宗祠初建時只有左右兩橫屋,先後增建左右「重光樓」、「燃藜閣」外橫屋、花園、巴洛克風格圍牆、鴛鴦涼亭,無論構造、建材或建築規模,都顯示劉氏當時的權勢與地位。 宗祠的棟樑、門板、石柱、香爐、交趾陶都來自大陸閩南一帶,而門樓及屋頂兩側則採燕尾設計,前門的燕尾線條優雅翹起,脊背以雕花剪黏裝飾,正廳的燕尾造型則較為樸實,脊背部份雕以鏤空花磚,燕尾建築主要也是象徵族人金榜題名與榮任高官之意。 宗祠的方位為座西向東,門樓、外埕、鴛鴦涼亭周圍種植茂密花樹,大門口蟠居一對洗石獅子,圍牆前有一條潺潺東流的小河,象徵劉家子孫生生不息、財源滾滾之意,整體環境優雅而寧靜。從劉氏宗祠的建築格局,可以看出早期客家人對於祖先慎終追遠的深厚觀念,以及對地理風水上的重視。

Read More
自行開車:
國道3號於424-南州出口下交流道→向左轉 (187乙縣道/新埤 號誌)→左轉,進入勝利路/187乙縣道→第 1 個十字路口走右側 2 條車道向右轉,進入大同路/屏鵝公路/縱貫公路/台1線→左側 2 條車道靠左行駛,進入屏鵝公路/縱貫公路/舊庄路/台1線→向左轉目的地在左邊

伯勞鳥生態展示館

全國第一座「伯勞鳥生態展示館」座落於台26線楓港國小旁,前往墾丁國家公園屏鵝公路邊。原本是一處廢棄之舊軍營,98年申請計畫以閒置空間活化再利用方式所建立完成。館內陳列很多伯勞鳥珍貴之相片、影片、文創商品,來館更可以一窺分佈全球各地之伯勞鳥圖鑑。館內配置有專人為客人做詳盡之伯勞鳥專業解說,完全發揮了伯勞鳥保育共生、護鳥宣導、導覽解說、DIY體驗等多元化之功能,是集教育、文化、娛樂於一身之館舍。因應每年四、五百萬到恆春半島旅遊民眾,及諸多學校學童之戶外教學之需要,增添遊客體驗較深度、多樣化、充實、豐富的「知性之旅」。

更多資訊請看以下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7205849769

Read More
自行開車: 國道一號→於新化交流道出口下→接國道八號→新化交流道出口接國道三號→林邊交流道出口下→接中山路(台17線)→佳和路(台17線)右轉冬根路→佳冬蕭家古厝

佳冬蕭家古厝

佳冬蕭家古厝建於清咸豐年間,由蕭家第19代祖先來台經商致富後,聘請唐山師傅仿故鄉廣東梅縣的大宅格局而興建,其建材都是由中國運送來台。古厝採用雙回字型的客家圍籠屋形式,在格局或細部雕飾上都相當考究,使這座建築不僅充滿傳統客家大宅的建築之美,還融合河洛式的風格,並是台灣少見的五落大厝之一,顯現氣勢十足的大宅院外觀,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蕭家古厝採五進式圍屋格局,第一堂為門廳,第二堂供奉神祖牌位,第三堂供奉天地君親師、土地公、井灶龍君等,第四堂為明德居,第五堂為住家,其建築特色在於藉由屋脊的高度,反映中國尊卑次序的傳統倫理觀念;值得一提的是步月樓,以前被規劃為書房,也是文人雅士聚會的地方,但在台灣割讓給日本,因六堆客家人不願屈服日本人統治,曾發生六堆史上著名的步月樓戰役,至今仍可在步月樓牆壁見到彈孔,訴說著六堆先民抗日的英勇精神。 佳冬蕭家古厝在經過整修,保留碾米、釀酒、染布起家時的生活空間原貌,並以「活古蹟民營化」的方式對外開放參觀,安排鄉土藝人作品展出、客家山歌及八音團練展演空間,希望推廣為佳冬地區的文化會館。 在參觀完蕭家古厝,可轉往鄰近的褒忠門(又稱西隘門),這是六堆的客家人為避免外人侵擾所興築的柵門,屬關塞型隘門,採硬山擱檁式結構,以紅磚、白灰和少許木材混建而成,屋脊採燕尾形式,門額兩側有圓洞,為防禦用的銃眼,是極賦歷史價值的遺蹟。

Read More
自行開車: 南洲交流道→左轉直行→187乙縣道→勝利路→左轉台1縣→屏鵝公路→大同路→新中路→新埤大橋→大豐路→中山路三段→中山路二段→中正大路→枋寮陸橋→南勢湖橋→南和路→中山路四段→枋山大橋→中山路三段→舊庄路→台26縣→屏鵝公路→海華路→屏15鄉道→左轉統埔路→溫泉路→石門路→牡丹大橋→中間路→佳德谷原住民植物生活教育園區

佳德谷植物園區

「佳德谷」排灣語稱「gidaku」,是「位於部落下方」之意,舊時隸屬於牡丹社,也是各部落族人聚集、交換意見的地方。有鑑於數百年來祖先累積的生態與植物應用的知識,在時間變遷下逐漸流失,且因為部落人口大量外流,造成傳統語言與部落歷史文化出現斷層,因此,部落族人決定成立協會經營「佳德谷原住民植物生活教育園區」,作為文化傳承、旅遊發展的基地,除了提供排灣族風味餐,更種植通過有機認證的香草,作為各種香草產品,並且展售部落工藝品,發揚原住民的工藝美學。

Read Mo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