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長治鄉

Anchor 1
TOP

明朝時期,本鄉原為草木叢生的荒蕪地。在清康熙25年(1686),火燒庄【現今之長興村】邱家的祖先邱永鎬來台,他頗有商賈之才,留在台南「三郊行」(盧、林、李三姓商行)當夥計,後隨同商行前往屏東籌設分行。

就在這時,他發現本鄉一帶土地肥沃,人煙稀少,值得開墾居住,於是辭去商行工作,籌得資金回原鄉廣東鎮平( 蕉嶺)、程鄉( 梅縣)招集一批鄉親壯丁,約數百人,並攜其妻及兩子邱仁山、邱智山來台,隨同來台者有邱、古、廖、羅、謝、張、黃等姓青年。

康熙38年(1699)到下淡水,最先在香園樹下【現今香楊村】落腳,並以此為據點,開拓耕地。耕地面積增加後,墾民們手腦並用,善加籌謀灌溉工作。那時香楊村地勢低漥,地多野生香橼樹,墾民乃搭建工寮,後因遇大風雨,工寮倒塌。於是再沿溪( 殺蛇溪)北上,約三公里,到達現在的長興村(俗名火燒庄)。

當初先民來到長治鄉時,因雨水集中夏季,水量不足以灌溉大量土地<旱田>,邱永鎬與其四子邱智山就引隘寮溪水源,開了屏東第一條水圳,灌溉了整個長治六百多甲的土地<水田>,堪稱為長治鄉最早開拓者與最大功勞者。

『大坑闕』在今天的內埔鄉水門村。該地位於隘寮溪谷口流出屏東平原之處,賴先民同心同德,協力開圳,歷經十多年的開發,終於使圳水流到『竹葉林庄』(後來命名為德協庄)。『德協圳』再由德協庄口分四條圳路,分別開鑿,流經各庄,由德協、崙上、份子、煙墩腳、下屋、新潭頭、老潭頭、單座屋、三座屋、長興、香橼腳下等。『德協圳』、『火燒圳』長達二十多公里,水量極為豐富,灌溉便利,圳水所在荒蕪成為良田,使長興等各庄成為富饒之鄉。

開山鑿圳,必然會與原住民發生接觸。三地門的原住民是排灣族,在開圳的過程中也曾遭遇過許多挫折,例如:邱智山當年與原住民約定每次巡圳路時,頭上戴頂竹笠、身上背一個小麻袋做記號,原住民看了就不殺他。一天忘了背麻袋上山,就被『出草』的原住民殺掉了。

邱永鎬先生最早開基之地,稱為長興庄,取義『長治永興』之意,其餘各庄至雍正、乾隆年間,亦成為集村。

本鄉主要道路台24線,目前已拓寬為18米,是屏東市往三地門、沿山公路及原住民文化園區的必經要道。鄉內十米以上道路大多開闢完成,雖有屏東客運經過,但鄉民均以汽車或機車代步,交通尚稱便利。

農業科技園區觀賞水族展示廳

推薦景點

農業科技園區觀賞水族展示廳

農業科技園區

bottom of page